4月20日上午,湖北省2016年首例输入性H7N9患者在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接受38天的治疗后病愈出院。
“30人团队连轴转,从死神手里抢回她一条命”
患者董某,今年44岁,是荆门市京山县人,患病前在邻近省份从事禽类经营工作,2月17日出现类似感冒病症并伴随反复发烧,3月9日回到京山县后被转入湖北省人民医院。“患者刚转到省人民医院时被当做肾病收治,但是医院专家发现该患者有严重的呼呼困难,怀疑是禽流感。由于我们医院去年有过成功救治H7N9患者的先例,经上报省卫生计生委后,决定将患者转到我院抢救。”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ICU主任吴文娟说。
3月13日,董某转入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后被诊断为人感染H7N9流感、重症肺炎、严重脓毒血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、伴有多囊肾、多囊肝,同日转入负压病房接受隔离治疗。为了全力抢救患者,省里从同济医院、省人民医院、亚心医院、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抽调了救治力量,成立了以6名专家为首的共30人的救治专班。
据吴文娟回忆,病人入院时有白肺症状和感染性休克,正常人的CD4细胞(人体内的一种免疫细胞)指标在400以上,董某的指标是24。“如此严重的病情,一般死亡率在90%以上,我们专班所有人都是住在医院,每天会诊研究病情,几乎是连轴转,即使是夜晚病人入睡后,我们也是固定派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陪床守护。4月8号,董某的病情迎来了转机,董某的H7N9检测结果转为阴性。终于从死神手里将她抢救回来了。”吴文娟说。
“连闯八道鬼门关,患者全身血液换过两遍”
由于董某有严重的呼吸困难,普通的呼吸机已难以奏效,吴文娟所在的专家组决定对其使用“体外膜氧合术”,将患者的血液导出体外,利用机器代替肺功能进行氧合后再输回体内,通过这一“尖板眼”技术,暂时解决了患者呼吸难题。
与此同时,摆在救治团队面前的有两个难点: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。在对患者使用普通剂量的抗病毒药物没有改善后,专家团队经过研究决定将药量提高到人体所能承受的最高上限。“对用药剂量我们做了严格的评估,用药后每天做好记录,包括病人的唾液、血液、尿液等项目的数据分析,3月28日开始,病人体内的细菌便没有继续上升。”吴文娟说。
为应对患者血小板减少,医院在救治过程中调用了大量血液对其输血,总量约10升,相当于将董某全身的血液换了2次。
吴文娟介绍,今天董某能够顺利出院,与她的求生意志也分不开,董某先后闯了八道“鬼门关”:白肺缺氧、多种细菌感染、病毒感染、休克、撤掉体外膜氧合技术后大出血、撤掉呼吸机、多器官功能衰弱、肢体康复。
在出院前,董某的丈夫特意准备了一面锦旗感谢所有医护人员付出的努力,京山县医院也派出专车接董某回家休养。
在谈到救治体会时,吴文娟说:“算上去年救治的那名患者,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已成功挽救回两例H7N9患者的生命,两次经历检验了团队的应变能力和技术,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救治经验,救治方案和工作模式值得在中部地区推广。”